肝癌分子生物学研究
肝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近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崭新领域,它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等提供了新的材料,目前研究较多的为肝癌的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与HBV的关系方面。
互相制约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细胞增殖、分化、组织再生和个体发育所须的。癌症是由于病毒或化学致癌物的作用使原癌基因激活成为癌基因,以及抗癌基因失活,引起细胞生长失控而形成。癌基因基因与抑癌基因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条件下,癌基因可起抑癌基因的作用,而抑癌基因亦可起癌基因的作用。肝癌是多因素、多阶段形成的,因此可能有多个癌基因在不同时期的激活。
1984 年我国的顾健人等发现肝癌有 N-ras 癌基因的过量表达,并发现 N-ras 有转化活性。其后,发现肝癌至少有 7种原癌基因、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的异常表达,包括 N-ras 、 c-myc 、 c-fms (即集落生长因子Ⅰ号受体,CSF-IR )、 IGF- 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号)、 c-ets-2 、 P53 和 CSF- Ⅱ R 。这些原癌基因在肝癌和癌旁肝组织均有表达,其中部分在癌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的表达。至于抑癌基因,已证实 Rb
基因与肝癌的发生无关,而转甲状腺素蛋白质( TTR )则可能与之有关。另一有意义的发现,是使用含 N-ras反意基因的假型逆转录病毒感染人肝癌细胞株,观察到它即可抑制肝癌细胞的 N-ras 表达,又可抑制肝癌细胞生长,一次攻击产生的抑制长达 6d ,并证明对裸鼠人肝癌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说明一旦 N-ras 表达受抑制,即可阻止肝癌细胞的生长。提示以癌细胞为靶,引入可抑制其表达的基因片段,可能是一种基因疗法。
分子生物学研究还进一步提供有关 HBV 导致肝癌的线索。目前有关 HBV 导致肝癌有几种解释:第一种是认为通过 HBV-DNA 的插入激活细胞基因,即所谓顺式作用。因已发现 HBV-DNA 含增强子和启动子,它们可能激活癌细胞基因,出现不正常表达,之细胞转化。第二种是认为,通过病毒产物激活细胞基因,即所谓反式作用。目前已发现 HbxAg 有反式激活的功能,而整合在肝癌中的 HBV 的 X 基因仍保留反式激活作用,用抗 HBx 单抗已发现肝癌组织中 HbxAg阳性率达 71.4 %,高于癌周肝,说明 HbxAg 在肝癌中表达十分活跃,因此 HbxAg可能激活某些细胞调控基因的转录从而导致肝癌。此外还有一些解释,如持续 HBV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坏死、再生本身可能使某些原癌基因激活,并改变肝细胞遗传的稳定性,其结果导致细胞突变机率增加、一些抑癌基因失活和对化学致癌物易感性增高,一旦暴露于较强的化学致癌物中,可进一步激活癌基因而致癌。但这些设想迄今尚缺乏可靠的依据,且世界各地由于不同的病因因素的组合而可能有不同的致癌模式。
肝癌症状
肝痛、纳差、乏力、消瘦、腹胀、腹块、发热、黄疸等为肝癌常见的症状,但这些大多已属中晚期症状。此外尚有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
容易忽略的肝癌症状有腹泻、右肩痛和易误为胆囊炎和阑尾炎的一些症状:
对有肝病背景的中年人的不明原因的腹泻应想到肝癌的可能,它可因肝癌合并肝功能障碍或合并门静脉栓所引起的。
右肩痛可由于右肝膈顶部肝癌刺激横膈所致。
不少人数月前曾诊断为“胆囊炎”,而数月后上腹出现肿块而诊断肝癌,这些病人常因右肝一个不大的肝癌因包膜下癌结节破裂而酷似胆囊炎。而有因右肝癌结节小破裂,少量血液流至右下腹而误以为是阑尾炎。
肝癌治疗
一.外科手术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治疗肝癌的首选方法。近年来由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定位诊断、肿瘤生物学及肝癌外科若干概念的更新进步,使肝癌外科治疗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手术切除治疗
不能切除的术中各种局部治疗:①术中肝动脉门静脉化疗并结扎;②置入式注药泵输注化疗;③术中置入式微波辐射治疗;④术中冷冻治疗;⑤术中电化学治疗;⑥三苯氧胺加肝脏灌注化疗;⑦肝癌的序贯治疗。
二.放射治疗
近年来随着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理学的研究进展,进展了放疗设备,采用钴 60 γ射线或电子直线加速器的 X
射线、高能射线等,对肝癌的照射方法和范围也有了改进,由原来的全肝照射-局部照射-全肝移动放照射-手术定位局部照射和超分割照射等,使肝癌放疗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副作用则降低到最低水平。主要包括体外放射治疗和体内放射治疗。
三.化学药物治疗
95 %的肝癌病人在诊断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多数的肝癌患者还有赖于化学药物的治疗。以往对肝癌的化疗评价不高,尤其是全身给药疗效甚微,近年来改变了化疗的给药途径,行肝动脉化疗并栓塞,使肝癌的化疗效果有明显的提高。目前认为插管化疗优于全身联合化疗,联合化疗优于单药化疗。肝动脉插管化疗被认为是不宜手术治疗肝癌病人的最好疗法。
四.介入放射学治疗
80年代兴起并得到迅速发展的经皮腔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的介入放射学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早期局限性肝癌或是中晚期肝癌治疗, 此介入放射学技术都是决定性的治疗方法,必不可少。
五.免疫治疗
国内曾先后试用过卡介苗、小棒状杆菌、左旋咪唑、瘤苗、胚胎细胞、胸腺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等,但均未获明显疗效。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有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 Ⅱ、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等,单用或联合其他疗法可程度不同的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
六.无水酒精注射治疗
近年来,在 B 超引导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癌的临床报道很多。此种疗法在缩小病灶、控制和延缓肿瘤生长方面有较明显的效果,由于采用此疗法不需特殊条件,操作方法简便,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费用低,所以临床使用很普遍。
七.激光光动力学治疗
超声引导下进行肝癌局部激光照射并同时注入化疗药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八.超声引导下微波凝固治疗
此种疗法适用于小肝癌。
九.导向治疗
导向治疗是利用一种对肝癌有特殊亲和力的抗体或化合物作“载体”,或通过物理作用导向如磁,或通过肿瘤血管特异性导向如碘油,再与有杀伤肿瘤作用的“弹头”(放射性核素、化疗药物、毒蛋白、
BRM 等)制成交联物,以达到较多杀伤肿瘤而较少损害正常组织的目的。
肝癌预后与展望
90 年代肝癌临床研究仍可概括为“早期、积极、综合、特异” 8个字,而“特异治疗”的研究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其目标将围绕将大肝癌变为小肝癌,使更多不能切除的肝癌成为可切除,从而使更多病人由不治向部分可治转化。
“综合治疗&rdquo,皮肤癌;有极其广阔的前景。由于迄今尚未证实肝癌为单一病因因素,不同地区肝癌可能有不同的病因因素组合,因此肝癌表面膜抗原性在不同个体很难完全一致,对某一肝癌细胞高度特异的单克隆抗体难以适应于不同个体,为此非特异性的综合治疗将有其长远的战略意义。
“特异治疗”或“导向治疗”是各种综合治疗中最诱人的一种。这种进入临床才 10
余年的新探索尽管尚未成熟,但已弄清若干问题。一方面已证明导向治疗是一种能大量杀伤肿瘤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则发现由于人体各种生理屏障、肿瘤血供等因素的干扰而难以达到100% 消灭肿瘤的目的,且抗体导向有产生抗抗体之虞。未来 10 年将可能出现更特异的单抗,通过嵌合抗体等研究将解决抗抗体问题,将出现比131I 更好的弹头,包括 BRM 弹头的应用,将出现诸如双功能抗体等新的思路和途径,将有可能供临床应用的导向综合治疗方案等。
专家推荐联合用药:
肝、胆肿瘤 治疗搭配:
·扩散、转移: 复方鹿仙草颗粒6盒 + 消癌平片10+3盒=2890/疗程
·黄疸、肝功损伤:复方鹿仙草颗粒6盒 + 西黄丸 30+5盒=3090元/疗程
肝、胆、胰腺肿瘤 治疗搭配:
·胰腺以及肝胆扩散: 慈丹胶囊 10盒 + 消癌平片 10盒/疗程=2400元/疗程
·胰腺、肝胆出现黄疸: 慈丹胶囊 10盒 + 西黄丸 30盒=2600元/疗程
· 胸、腹水、浮肿加:臌症丸;疼痛加:蟾乌巴布膏/阿魏化痞膏